站群导航

AQI

  • 轻度污染
  • 中度污染
  • 重度污染
  • 严重污染

从“人才净流出”到“智力回流地”——

2025-08-27来源:

在东北县域振兴的浪潮中,磐石市以产才融合为突破口,破解“高层次平台稀缺、产业人才结构性短缺、政策吸引力不足”三重困境,探索出“以产聚才、以才兴产、产才共融”的特色路径。

2024年,该市引进各类人才615人(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33人),同比增长139%;地区生产总值达151.3亿元,增长7%;连续13年跻身“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”,排名跃升至第41位,用实干书写了东北县域人才引领发展的生动答卷。

精准引育 锚定产业需求筑好“人才巢”

“产业要升级,人才是关键。我们必须让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,才能破解供需失衡的难题。”磐石市人才工作负责人的话,道出了产才融合的核心逻辑。

动态化“三张清单”绘就人才图谱。为摸清人才“家底”与需求,建立域内人才、域外高层次人才、高校学子“三张清单”,细分5大类人才库储备2.1万余人,锁定2213名磐石籍专家企业家,动态更新7000名磐石籍优秀大学生信息。在此基础上,围绕主导产业编制《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名录》,精准定位43个关键岗位缺口。

多元模式打通人才输送“快车道”。设立100名“人才专项编制”,破解民企引才的编制束缚。承接省属高校乡村振兴人才计划,定向培养食用菌种植、灵芝深加工等领域人才35名;与北华大学签订“同心共建”协议,输送产业技术骨干120人;“春风行动”等51场招聘会吸引340名高校毕业生扎根;“教师回乡工程”回引21名域外优秀教育人才,多元渠道让人才“引得进”。

优质生态让人才“留得住”。《磐石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》集成29项服务。推行“人才服务一件事”改革,落户、就医“一窗通办”;“磐石英才绿卡”提供政务免排队、体检专属通道等优待,业务办理满意度达100%。

平台筑巢 五大载体激活产才“共融力”

“把实验室建在产业链上,让人才在实干中成长,产业在人才支撑下升级。”这是磐石市打造特色聚才平台的核心思路。通过构建农业、红色文旅、金属冶炼、医药健康、新材料五大特色平台,磐石市让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,释放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。

农业平台结出“科技硕果”。依托“千塘磐石”地理标志品牌,吉林农业大学在润霖农业设立“灵芝科技小院”,带动灵芝大棚规模增至5000栋。科技小院模式延伸至兰家村大米、锦绣海棠等产业链,形成“产学研用”闭环。2024年,“磐石千塘”系列产品扩展到20个,实现产值13亿元。

红色文旅平台擦亮“抗联名片”。立足东北抗联红色资源,磐石市组建51人专家智库,涵盖历史研究、旅游规划等领域人才,编制《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》,复建5个红色点位,打造11条精品线路。研发20余节红色课程,部分课程获评全国“大思政课”现场教学类精品项目。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入选“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十佳案例”。2024年,磐石市接待游客170万人次,旅游收入8.5亿元,同比增长57.4%。

金属冶炼平台驱动“技术革命”。构建260人冶金人才库,涵盖工艺优化、节能环保等关键环节。建龙节能减碳数字化车间、铸诚无缝钢管冷拔数字化车间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工厂。

医药健康平台形成“集群效应”。打造“北磐五味”中草药全产业链集群。借助吉浙对口合作平台,引入国家“千人计划”专家及其基因重组技术,全新规划磐石无抗生物产业园,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,推动医药产业向高端化迈进。

新材料平台培育“增长极核”。成立新型材料产业联合体,并编制《磐石石墨和新型建材产业发展规划》,构建“135”空间布局,与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开展4个合作项目,引进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参与研发管理。

实践启示 县域振兴的“磐石密码”

从“人才净流出”到“智力回流地”,磐石市的实践为东北县域产才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
机制突破破解“引才难”。以“人才专项编制池”打破体制壁垒,“政府招、企业用”模式让编制资源灵活服务产业需求;坚持产业为基、需求导向,通过“三张清单”精准匹配人才与岗位,让引才育才更具针对性。

平台突破实现“留才久”。将实验室建在产业链上,让人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成长;把智库嵌入发展场景,让智力资源直接服务产业升级。农业科技小院、红色文旅智库、企业产学研平台,为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,实现了人才与产业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
生态突破提升“人才黏度”。用29项暖心政策消解地域劣势,以“拎包入住”公寓、“一窗通办”服务提升人才体验,“磐石英才绿卡”让人才感受城市温度。这种以服务精度换人才黏度的理念,让“小县城”也能留住“大人才”。(李婷 丁美佳)

返回手机端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