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群导航

AQI

  • 轻度污染
  • 中度污染
  • 重度污染
  • 严重污染

2025-10-11来源:

秋风起,丰收至!眼下,吉林广袤田野间农机轰鸣,农民忙碌,丰收的愿景变为丰收的实景,沃野田畴共享喜悦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视察时强调,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,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,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,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。

农,天下之本,务莫大焉。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,吉林切实担负起“饭碗主要装中国粮”的政治责任。

坚决扛稳扛牢首要担当。今年,全省上下将粮食生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,围绕稳面积、增单产,强化部署推动、环环紧扣抓落实,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。

如何让肥沃的黑土地创造更多价值,突破农业传统生产力局限,加快农业科技创新,进一步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应有担当?根本出路在于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。

从无人机植保到卫星定位,从“靠经验”到“靠数据”,从粗放型种植到精耕细作,从“汗水农业”到“智慧农业”……“藏粮于技”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“翅膀”,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,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节节攀升。

种子是农业的芯片。在吉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里,科研人员正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突破性新品种。“吉单898”“吉宏6号”等高产耐密玉米品种已实现亩产吨粮突破,较传统品种增产20%以上;“吉稻123”等优质粳稻品种则兼顾抗病与食味品质提升。

数据显示,全省高产优质品种新增推广面积680万亩以上,达到3574万亩。依托“育繁推一体化”体系,这些带着科技基因的种子正加速向大田转化。

走进乾安县大遐农场高标准农田,一根根黑色胶管纵横交错,手指粗细的滴灌带埋于作物根部,一穗穗金黄的玉米颗粒饱满,丰收在即。

在智能化田间管理控制室里,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和养分,通过电脑科学配比,只需一个按钮,就可以精准地点对点输送至每一株作物。

“这里原是盐碱地,传统耕作难见成效。靠水肥一体化、测土配方施肥、浅埋滴灌等技术,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,实现节水30%,提高施肥率20%以上,增产30%左右。”乾安县大遐农业公司董事长刘子良介绍道。

今年,吉林通过推进单产提升行动,以4项重大增产技术为核心,实现粮食主产县全覆盖,多措并举推动各地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模式。

“东部地区主推覆膜增温高产高效技术,中部半湿润区主推秸秆全量深翻还田、高产土壤培育技术,西部易旱地区重点推广应用玉米、大豆‘水肥一体化+密植'技术。”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刘剑钊研究员说。

如今,农业科技成为吉林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。从播种到收获,从灌溉到施肥,一系列高科技设备精准作业,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,让黑土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
走进永吉县万昌米业水稻种植基地,广袤的稻田里机器轰鸣,多台大型收割机往来穿梭。田间地头矗立着高清监控摄像头、传感器,田间气象站,太阳能杀虫灯等高科技设备,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。

“机械化节省了时间,一台机器能收两垧多地,新米国庆就上市了!”万昌米业有限公司副经理于成喜满脸欢喜,今年种了300多公顷有机水稻、200多公顷绿色水稻,籽粒饱满,一亩地能多打100多斤。

生物防治技术、物理诱杀装置、智能物联网设备,守护了农田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。大数据分析则让种植更精准,春天选择适宜温度插秧,夏天依据长势飞防,秋天根据籽粒饱满程度实时收割。

“温度、湿度、阳光、降雨量、气压、风速等,基于5G网络的监测系统都能监测,田间每个角落都能看到。还能预警虫害,像个‘气象哨’及时提醒。”于成喜感慨,现在农民种粮,真是挑上了“金扁担”。

与此同时,今年,我省西部推广“稻蟹共生 绿色循环”生态种养模式,不仅让水稻米质更优,稻田蟹还为稻田每公顷增产5000元左右。镇赉县也依托稻蟹综合种养示范工程,发展示范区、引领示范基地、培养示范户,逐步实现“一水两用,一地多收”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。

科技“翅膀”,托举了水稻稳产高产的底气。今年,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以上,主推20个水稻优质主导品种,水稻钵型毯状苗育插秧、病虫害统防统治、“一喷多促”等多项核心生产技术全面落地,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.6%。(闫虹瑾)

返回手机端

Baidu
map